第四章 苍鹰血玉(1 / 3)

夕阳顺着斑驳的城墙缓缓下坠,无知无觉间带走了古城上空的最后一抹霞光。周遭渐渐暗了下来,铺满天际的暮色在寒叶簌簌中被一望无际的漆黑吞噬殆尽。

因为有了韩砚清的打点,裴南秧极为顺利地通过了长平城的南门,来到了城内的主街之上。她抬头看了看四周,想找个人问问去码头的路,可周遭空旷的近乎绝望,没有沿街叫卖各色商品的小贩,没有亭台楼阁间品茗对弈的文人墨客,亦没有轻摇团扇、成群的妙龄姑娘,有的,只是她在寥落灯光下现出的那道孤零零的影子。

曾几何时,她无数次听人说起,长平古城坐落于溱江以南、津延河以西,与北周、成汉两国隔水相望,是商贾们熙熙往来之地,在这里,只要你有银子,就可以将整个苍泽大陆上的紧俏货通通收入囊中。

记得当年姜昀第一次戍边回京,还专门绕道长平,给她带回了一支彼时成汉贵族间极为流行的鎏金银簪钗。而如今,原本拥挤喧闹的街市一片萧条,偶尔经过几个行人,均是形色匆匆,迅速地隐没在高高矮矮的青砖黛瓦之后,再也寻不见踪迹。

过了大约半柱香的功夫,裴南秧依旧在古城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徘徊。正当一筹莫展之际,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提着盏白纸灯笼,佝偻着身子,从街角的另一端蹒跚走来。

裴南秧连忙理了理凌乱的发髻,迎上前去,开口问道“老伯,请问去码头要往哪边走?”

老汉微微直起腰,睁大略带浑浊的双眼上下打量了她一番,问道“姑娘是要去坐船?”

见裴南秧点头,老汉无奈地叹了口气,沉声说道“城守大人在半柱香前下令封了码头,姑娘今晚恐怕是坐不上船了。”

封了码头?!难道长平城守已经收到了自己潜逃的消息?!可是当时押运队伍还在与韩砚清的人马缠斗,根本不可能在半柱香前将消息传进城,应该只是巧合罢了。

她压下心中翻涌的不安,皱起眉头,沉声问道“老伯,我家中有急事,需得在今夜赶往成汉,您可知道有什么别的办法可以离开?”

“若想去成汉,最快的办法就是从东门外的津安渡口出发,坐船横穿津沿河。不过,那边没有摆渡船,只泊着郭老爷家的一艘画舫。”

“那我要如何……?”

“怕是只能去求郭老爷帮忙了,”老汉转过头,伸手往东面一指,缓缓说道“你往前走两条巷子,在水井处朝北走一里路,就能看见郭家的宅子。”

裴南秧听罢福了福身,道了句谢,抬脚便要往前走去。可那位老汉却叫住了她,将手中的灯笼递了过去。

“看姑娘也不是这儿的人,这灯笼就给了你吧,我在这呆了大半辈子了,没灯也能找着路。”

裴南秧接过灯笼,低头看了眼手中白得刺目的灯身,一阵彻骨的悲痛立时翻上心头——这分明是服丧期间才用的灯笼。

那一刹,惨白的光透过灯笼上那层薄薄的细棉纸上洒在地上,灯内闪烁的火苗和注定灰飞烟灭的烛捻哀伤地纠缠,祭奠着忘川彼岸数不尽的亡魂。而那些亡魂中,有老伯的亲人,有她的父兄、大娘,亦有姜昀和她早已去世多年的母亲。

裴南秧的眼睛传来一阵酸涩的疼痛,她深吸一口气,将本要夺眶而出的液体硬生生地逼了回去。她攥紧了手中的灯笼,看向老汉转身离去的背影,轻轻道了句“老伯,请节哀。”

老汉脚步一滞,回头看了眼灯笼,眼眶泛红,苍老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“连这长平城都快要死了,我又当如何节哀啊。”说罢,他摇了摇头,蹒跚地向前走了几步,很快消失在了一栋民宅的后面。

裴南秧一愣,忍了许久的眼泪终究还是夺眶而出。长平一战,大宁山河沦落、亡灵遍野,而她,黄泉碧落、故人难寻。

长平,取平安长乐之意,当真是讽刺至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