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章 罐头(2 / 4)

中良田8亩,次田5亩。按平均亩产300斤算,约收粮3900斤左右。

其中有两亩不用缴粮税,那么税粮约在110斤左右。交完税,还剩下不到3800斤。

他们家祖孙四代,共15口人,平均算下来每人每年只有252斤左右的谷子。

一斤谷子七两米三两糠。照这个比例计算,这252斤稻谷,舂出来,撑死了只有176斤左右的大米。

再算仔细些平均每人每天半斤米都不到,即便一天只吃两顿,也根本不够吃。

尤其他家除了两个娃娃外,其余都是半大子。

有道是半大子,吃死老子。

为了填饱肚子,家里人往往只留下很少的一点大米,其余都拿去卖了,换成其他的糙米粗粮回来,这样能多顶一些时日。

就这样精打细算,仍然有青黄不接的时候。

到了那时候挖野菜,做米糠粑粑,基本是逮啥吃啥。

蒋禹清上辈子是孤儿。时候在孤儿院顶多是吃的差些,饭还是能吃饱的。

后来上学,学了历史,大概知道古代的粮食产量低,在灾荒年甚至还出过“易子而食”的惨剧。

但那会儿看书,看到的仅仅是字面上的描写,远没有现在亲身经历的感触深。

蒋禹清觉得,自己能重活一世,还有附赠那么大个金手指,多半是上辈子积了德。

不是她自吹,当初她还是阿飘的时候,超渡她的老道就是这么的。

即然如此,这辈子还是多做些好事吧。不求死后再重来一世,只求不枉来这世上一遭。

秋收过后,就是中秋。

作为青州的最高长官,蒋文渊收到的中秋节礼堆满了一整个库房。

什么月饼,糕点,土仪,酒水,茶叶还有些贵重药材之类的。

相应的,蒋家送出的回礼也同样不少。

这会气温还高,东西放不住。

陆氏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,将东西全部收拾出来。

贵重药材部分收了起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

其余的东西,留下些能放的、可以待客的酒水、茶叶等。其余的分作两部分。

一部分送回西津渡,让家里人分送给族中长辈和里正等。一部分让娘家大嫂带回去,孝敬爹娘。

中秋节县衙休沐一日。

今年的中秋节也是蒋家的大家长,蒋老头儿的五十岁寿辰。

照规矩是要大办的。然老头儿早就交待了儿孙们不办生辰,族人那里也透了话。

老头儿从前在酒楼里听人书。是的是,有大官借办寿辰敛财,让人给参了,之后抄家流放的事儿。

这故事让他印象深刻。

他儿子如今是青州县令,若是他的生辰大操大办,到时各府少不得备贺礼上门。

那他们家不就与那书里一样儿了吗。

所以,寿辰这事儿坚决不能办。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个饭多好,省得兴师动众的。

老头儿死倔,无论几个儿子怎么劝,不办就是不办。

儿子们拿他没办法,只得依了他。

既是中秋,又是爷爷的生辰。

晚饭后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。为了活跃气氛,蒋禹清决定彩衣娱亲,给大家表演个节目。

团子话都不利索,所以唱歌之类的就不要想了。

跳个舞还是可以的。

她大哥哥笛子吹的好,她便央求大哥哥吹个曲子给她伴奏,不拘什么曲子,反正她也是乱跳,图个乐子罢了。

蒋禹江吹了首轻快活泼的调子。

团子跟着曲调努力调动着胖胳膊短腿跳起了舞。

上辈子还在孤儿院时,来院里做义工的姐姐教的,她现在还记得。

笨是笨了些,可仔细看,还是挺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