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六十五章 安知此非缓兵之计(1 / 2)

士燮投降了。

明显打不过,他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。

特别是右军在漓水上游现身的时候,他为自己的果断点了个赞。

原本关羽是不想同意的,打江南的时候,陛下非常明确的说过,要趁着战争清理豪强地主。

士燮就是交州最大的豪强地主,也在清理之列。

可这事不能明说,他只能找另外的理由:「安知此非缓兵之计?敌军士气已丧,正可趁机斩除,怎能使其有喘息之机?」

甘宁、苏飞两人无可无不可,反正功劳已经到手,士燮死不死的,跟他们没关系。吴巨是被迫投降,没他说话的份。

可荀谌坚决不同意杀掉士燮四兄弟。

他们在越人中的声望太高了,一旦他们死于朝廷之手,整个交州都得大乱。

到时候,汉军就要深入丛林作战,得死多少人,要消耗多少朝廷的资财,花费多少年的时间,才能剿除那些作乱的南越土人?

大汉百废待兴,要是陷在交州这个泥潭里,谁知道会不会再起波澜?

一切以安定地方为重。

他反问道:「云长欲效屠睢故事乎?」

屠睢是秦朝第一次南征交州的主将,就是因为杀得太狠了,激起了整个交州的仇恨,致使五十万大军伤亡过半,自己也战死沙场。

「前车之鉴,不可不慎!」荀谌用两句话就劝服了关羽。

但他后续的提议,却被一致否决。

他想让士燮南征林邑国,毕竟众人都知道,皇帝想要占城稻。

关羽等人倒不是反对士燮领兵去打临邑国,这种即能消耗交州人力量,又避免了损伤己方士卒的事情,怎么可能不赞同?

他们反对的是现在就让士燮出征。

「此时令其南征,不异于放虎归山,需待我军占领交趾郡,完全掌控交州产粮之地,方能使其领兵。」

关羽的顾虑不无道理,想打林邑国,大军需走交趾郡,过九真郡,在日南郡南下,而交趾郡是士燮的老巢,人口和粮食产量在交州的比重很大。

要是让士家四兄弟缓过这口气来,据守交趾等地,他们仍然有一战之力,这种情况不能不防。

交州的农耕技术很落后,拥有大片粮田的地方只有三处,一是南越国旧都番禺,二是依靠南海航线崛起的广信,三是士燮发展起来的交趾。

三地聚集了交州将近八成的人口。

这三处地方一占,所有的稻米种植区和大半的芋头出产地,就到手了。

只有把粮食握在手中,士燮才能听话。

交州的主粮不像中原等地,有那么多的种类,唯稻米、芋头而已,或许还能算上芭蕉。

虽然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水稻,但本地人吃的最多的还是芋头,因为芋头的产量比水稻高三倍。

像现代那样亩产三四吨,肯定是做不到的,但汉代之时,亩产五六百斤的芋田并不罕见,年景好的时候,也出过亩产千斤的奇事。

只可惜芋头喜热喜水不耐旱,不利于推广,只在交州和荆南的一部分地区才能种植,无法像土豆和地瓜一样救济天下穷苦百姓,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。

至于那些生活在丛林地带的土人部落,基本上不怎么会种田,他们不以农耕为生,也算不上游牧和渔猎民族,而是以采集野生芋头和芭蕉作为主粮,配合野果野菜,以及抓鱼、打猎为生,这些人的食物来源不好控制。

但能利用食盐和布匹加以影响。

士燮就是这么干的。

他宽待土人,从不坑害他们,因此得到了大部分南越人的爱戴。

这些事情,来交州好几年的吴巨非常清楚,关羽、荀谌等人听他讲解,对本地的情况了解得还算不错。

所以,纳降的时候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