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3章 第三把锁和躲避小公主(2 / 3)

耕种养民,人丁就要多一些。

打不过鲜卑人,那就只能向南奔逃,逃入六郡南部的汉人聚居点,与汉人一同分摊遭受的损失,借助汉人的力量共同抵挡鲜卑人的掠夺,乌丸人做这种事情又不是一次两次,而且也是极为有效且聪明的做法。

青壮能骑着战马一溜烟跑了没影,老弱妇孺呢?冬日里的牛羊可是逃不掉的,按理说,牛羊是牧人的命,没了牛羊的牧人,要么饿死,要么自此沦为奴隶,一般的牧人是很难轻易舍弃牛羊而选择逃了没影的,关键是乌丸人居住在大汉朝六郡境内,算是大汉朝的一部分。

乌丸人没了牛羊,没了吃的,朝廷若不救济、幽州若不救济,就算他们拿刀子抢了汉民也是理直气壮,谁让官吏贪婪无视遭灾百姓死活呢,而且抢了汉民后,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,最后还是派个仁德官吏安抚了事,这与朝廷每每招抚造反的羌人做法是一样的。

居住在大汉朝境内的羌胡都是一样的尿性,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的要干趴下大汉朝,只要造反的借口不是黄巾军那样的“改天换地”借口,甭管是什么样子的造反,双方打了一场后,朝廷最后都会招抚了事,此时的大汉朝是如此,另一个车轮下的称霸河北的袁绍是如此,即便董卓从雒阳退入长安三辅后,也同样的默认了马腾、韩遂霸占了东西凉州,还有后来的曹操将屠各匈奴安置在并州腹心太原郡……

乌丸人损失惨重,即使用屁股去想也知道,一旦幽州刺史刘虞不拿出些钱粮救济,乌丸人一准南下先抢一通幽州,正因为知道这些事情,卢植即便知道董虎想用粮食、牛羊收服乌丸人,为了幽州百姓遭受二次伤害,也选择了默许。

正如董虎与小公主所说,南下逃跑的乌丸人在得知了董虎愿意借一还一后,尽管有些人更愿意用刀子抢不用还的粮食,可还是有更多的乌丸人跑到高柳县借粮。

代郡、上谷郡大部分乌丸人选择了借粮,少量的不愿意借,而选择用刀子抢掠幽州汉民,可他们却一头撞在了极为强势的公孙瓒刀子上。

不仅有公孙瓒,还有戴罪立功的孙坚、刘关张三人,还有皇甫嵩、朱儁两大中郎将,还有十几个戴罪立功的悍将,有这些家伙趴在幽州,一些游兵散勇的乌丸人还真占不到便宜,吃了几次亏后,还是不得不跑去高柳县借粮。

借粮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,任何借粮都需要拿出等价东西来抵押,若无抵押就用人来抵押,若没有家人,只是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混蛋,那就只能自己拿自己做抵押,给董虎放羊、种地、打仗,挣了可以活命的粮食、牛羊后才能离开,即便如此,也还需要所在的部落头人为其担保,万一放着羊却把羊牵跑了,跑了没影咋整?

借粮的目的不是一些充当质子的老弱,老弱妇孺顶多也就能放放羊,董虎的真正目的是那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家伙,而这些家伙大多都是青壮,是可以打仗的青壮,也是最容易拉拢成为死忠的一群人。

借粮的程序不复杂,按了手印,有各部族头人做保后就可以借出粮食、牛羊,一个质子名义上可以借给一家人,但这个一家人不能超过五人,超过了就需要再拿出一人给董虎放羊、种地,各乌丸部族也都认同,小公主只需要按照规矩借出即可,这些都无任何意外,借粮也极为顺利,只是在屯田耕地时,麻烦来了。

不是因为董虎趁机霸占高柳县、仇水谷地的耕地带来的麻烦,董虎耕田也是为了养活借贷的乌丸人,产出的粮食也将全部存放在高柳县城内,这些事情都是说好了的,日后只要有乌丸人陷入困难,都按照借一还一借贷。

麻烦不是董虎霸占田地的行为,而是两刀、三刀……五刀犁子进入高柳县、仇水谷地耕种时的效率,先是数百架犁子在前,后面是一架架两米长的梯形耙子,再后面就是耩子耩种春麦,虽说春麦子因不分蘖,一粒种子只能结一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