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85章 割四州宋朝乞和(1 / 3)

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3163 字 2022-01-16

不料金国将领徒单克宁带了数万生力军,又从斜刺里杀到。眼见众寡不敌,主客悬殊,魏胜还是率众死战。直到箭尽力疲,魏胜自知必死,于是对亲兵说道:“我当死于此地,你们如果能得脱南归,可上报天子。”说完,他命令步兵在前,骑兵殿后,边战边走。到了淮阴东十八里,魏胜中箭身亡,楚州于是被攻破。

魏胜一死,江、淮又自然大震,幸亏杨存中星夜率军赶到。他发檄文调遣诸将,令他们互相救援,边防得以稍微稳固。可是金兵却得寸进尺,先攻入濠州,又拔取了滁州。都统制王彦再次南逃,朝廷于是想放弃淮河渡过长江。但是杨存中坚持认为,这不可以。他还要追究两淮守备的责任,认为他们无端撤退,才导致这样的变故。

孝宗这时才后悔听了汤思退的话,谏官们揣摩导孝宗的心意,于是纷纷弹劾汤思退。汤思退因此获罪被免职,谪居永州。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,又伏阙上书,说道:“汤思退以及王之望、尹穑二人,奸邪误国,招致敌人,乞求迅速诛杀他们,以谢天下!”孝宗虽然没有答应,但是这消息已传达远方。汤思退走到信州,听到这个消息,顿时脸色大变,发颤了好几日,当即死了。

孝宗又召陈康伯为尚书左仆射,进升钱端礼签书枢密院事,虞允文同签书枢密院事。同时他命王之望劳师江上,王之望却是汤思退的爪牙,当然奉传了他的衣钵,专门以割地啖金为荣。钱端礼与王之望同谋,还是上奏要派遣国信所大通事,去金军议和。王之望更是发檄命令诸将,不得妄进。等到言官弹劾罢免了王之望的时候,朝廷已得到金国元帅的回书,核准和议了。

这次和议的大纲,共有三条。一是两国的境界按照此前的盟约。二是宋朝按照叔父的礼仪侍奉金国,宋朝的国主可以自称皇帝。三是岁纳银币,按照原约各自减少五万,也就是银二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。和议谈成之后,孝宗进升钱端礼为参知政事并兼知枢密院事,虞允文同知枢密院事,王刚中签书院事。

孝宗因为南北已经修和,于是改元乾道,又罢了江、淮都督府,授杨存中为宁远、昭庆节度使,还撤销了两淮及陕西、河东宣抚招讨使。不久陈康伯病死,赐谥文恭。孝宗罢免汤思退之后,就重新起用了因病出朝的陈康伯。孝宗任命陈康伯为左相,支持大局。当时陈康伯的病比较严重,他的亲故们知道他又要再次入朝,纷纷来劝导不要出相,要他上书请求辞去相位。

陈康伯却义正严词地说道:“不然。吾大臣也,今国家危,当舆疾就道,幸上哀而归之尔。”虽然陈康伯出任宰相,意味着主战派再一次的胜利,但是终久无力回天,战争最后以宋军失败议和告终。乾道元年二月,他向孝宗禀告事情之后退去,走到官员值宿的房舍突然发病,用轿子抬到家中,就去

世了,享年六十九岁,归葬于弋阳县新政乡九龙岗。

孝宗赠授他太师之衔,定谥号为“文恭”,亲笔为他书写“旌忠显得之碑”的碑文,立碑在他的墓前。庆元初,“配享孝宗庙庭,改谥号文正。”陈康伯为人刚正不阿。在国家危难之际,能不顾个人安危,临危赴任,挺身抗击金兵的入侵。身为孝宗之臣子,身为宋朝之臣民,“以经济自任,临事明断”受到当时君臣百姓的尊敬与爱戴。孝宗曾经对大臣们说“陈康伯有气量,朕伴随太上皇帝在金陵时,他遇事从容不迫的气度,可以和东晋的谢安相比。”

陈康伯一死,一时缺乏继任宰相之人。孝宗于是命虞允文参知政事,王刚中同知枢密院事。宋廷遣使向金国议和的时候,一意主和的宰相汤思退想要放弃掌控的唐、邓、海、泗四州,虞允文五次上疏力争,拒绝放弃所辖的唐、邓二州。汤思退大怒,诬称其“大言误国,以邀美名”,又假意请召他回朝,其实有排挤之意。虞允文交还印绶,乞请致仕,仍坚持认为不能放弃四州,被孝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