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梁时月 第五百一十二章 噱头(2 / 5)

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289 字 2023-02-13

拓者和引领者。

中层阶层为家庭殷实的女性,属于士庶阶层,主要包括出身在商贾之家、富裕的农民家庭、朝廷官吏家庭等家庭的女性。

由于宋代打破了“坊”与“市”的界限,农业、商行、手工业等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,带动了中层阶层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,此类女性成为宋代服饰风尚的模仿者和拥护者。

下层阶层为地位低下的女性,主要包括农民家庭或商贩、杂役家庭中的普通劳动妇女,其占据了宋代人口的绝大部分,也是宋代风俗画中主要表现的女性形象。

下层女性还包括一类特殊人群,主要有宫廷侍女、乐舞伎、娼妓等,此类女性身份低微,居于社会底层。其中乐舞伎和娼妓由于职业上的特殊性,所着服饰往往华贵艳丽,是宋代服饰风尚的有力推动者。

宋代传世绘画中,女性身份的不同所反映着不同阶层女性的服饰风尚。

宋代自北宋建国以来,便效仿隋唐的衣冠服饰制度,制定了适用于宫廷后妃的一套完善的冠服制度。

其中,“袆衣”作为皇后最高等级的礼服,在宋代礼仪活动中发挥着显著的政治符号特征,具有礼仪服饰的文化特征,是各类服饰等级衡量的标准。

宫廷贵族女性中除了皇后冠服制度外,对于后宫嫔妃,也有一套完备的后妃礼服制度。在宋代人物绘画中,多见宫廷女性形象。

宋代佚名绘画作品《女孝经图卷》第二章“后妃章”中,可见后妃礼服式样。皇后头戴莲花冠,博鬓等肩,身着交领大袖礼服,衣长及地,衣领、袖口、下摆处皆有红色缘边,腰间系有红白相间大带。

其中,礼服的形制和袆衣形制类似,保留了主体的交领大袖、蔽膝、大带,但其主体颜色、服饰纹样区别于袆衣,可见上层服饰等级中的严谨性。

与高度程式化的礼服相比,更加世俗化的常服成为宋代上层女性普遍通行的服饰。上层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穿着常服大袖或褙子,此类服饰逐渐在宋代女子服饰中占据主要地位,成为中、下层女性普遍效仿和追求的主要服饰,是宋代女子服饰中的经典样式。

《宋史·舆服三》记载:“其服,后惟备袆衣、礼衣,妃备褕翟,凡三等。其常服,后妃大袖,生色领,长裙,霞帔,玉坠子,背子、生色领皆用绛罗,盖与臣下不异。”在上层女性中,对于内命妇而言,大袖是较为正式的日常服饰,而对于外命妇而言,大袖是其在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。

北宋初期,后妃大袖常服形制较为简单,其样式可以在宋代佚名绘画《宋宣祖后坐像轴》中见可以到。

画中杜太后头戴芙蓉冠,饰有凤钗、步摇钗,身穿大袖襦裙,裙长曳地,呈现平铺样式,外穿对襟大袖衣,衣摆后身开衩,呈前短后长样式,坐时前摆及地,后摆拖垂较长,系红白相间带于胸前,外配有凤纹霞帔。大袖的形制与礼服形制类似,不同之处在于领型上的变化。

宋代初年,国家刚刚结束了五代割据混战的局面,社会逐渐发展稳定,为了减轻农民赋税徭役负担,稳固统治,维持经济发展,宋太祖继位时,便实施了一系列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,以获民心。

宋太祖于乾德四年(966)曾颁布诏令:“自今百姓有能广植桑枣、开荒田者,并令只纳旧租,永不通检。”减免了农户垦田开荒的赋税。

同时,均减徭役,赋税专收,除了地方赋税的小部分开支,其余赋税集中,由中央统一掌握,实施“命官分诣诸道均田”的均田法治,奖励开荒田者,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,加了户口数量,扩大了垦田面积。

全国垦田面积自宋太祖开宝末年(968976 年)的 2953320 倾增加到宋英宗治平年间(10641067 年)的 4400000 倾。?????????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