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四章(5 / 8)

青鸟异闻录 卿禹 11189 字 2020-07-02

的加地斯开往腾纳立夫岛途中,遇到一只有5—6米长,长着两米长触手的海上怪物。船长希耶尔后来写道quot我认为那就是曾引起不少争论的,许多人认为虚构的大章鱼。quot希耶尔和船员们用鱼叉把它叉中,又用绳套住它的尾部。但怪物疯狂地乱舞触手,把鱼叉弄断逃去。绳索上只留下重约40磅的一块肉。

希伯来神话中受到蒂雅玛特(tiaat)影响产生的蛇怪,名字的意思是“盘绕起来的东西”。正如其名,它是一条身体巨大的能够将大地盘绕起来的蛇。发音除了“利维坦”外,也可念做“利拜雅桑”或“利未雅坦”。而在地中海沿岸的古老都市乌加里特的传说中,则叫做“隆卡”(lotan)。 而利维坦(leviathan)在新教圣经和合本修订版译为力威亚探,天主教圣经思高译本译为里外雅堂,是《圣经》中的一种怪物,形象原型可能来自鲸及鳄鱼。“利维坦”一词在希伯来语中有着“扭曲”、“漩涡”的含义,而在基督教则是与七宗罪中的“嫉妒”相对应的恶魔。《以赛亚书》描述利维坦为“曲行的蛇”,乌加里特史诗则记载利维坦为利坦(litan),并形容其为“缠绕之蛇”。后世每提到这个词语,都指来自海中的巨大怪兽,而且大多呈大海蛇形态。

《圣经》里的利维坦,是一头怪兽,其形象亦与《以赛亚书》中的海怪“拉哈比”(rahab)十分相似,类似形象的生物在圣经中尚有许多,相信都是利维坦的形象来源。 《约伯记》(第41章)中提到,利维坦是一头巨大的生物。它畅泳于大海之时,波涛亦为之逆流。它口中喷着火焰,鼻子冒出烟雾,拥有锐利的牙齿,身体好像包裹着铠甲般坚固。性格冷酷无情,暴戾好杀,它在海洋之中寻找猎物,令四周生物闻之色变。 传说,上帝在创世的第六天创造了一雌一雄的两头怪兽,雌性的就是盘踞大海的利维坦,而雄性则是威震沙漠(所有世界上所有陆地)的贝希摩斯(th)。当世界末日到临之时,利维坦、贝希摩斯和席兹(ziz)三头怪物,将会成为奉献给圣洁者的祭牲。关于它的原型,有人说是例如鱼龙类、蛇颈龙类、沧龙类等巨大海生爬行动物,另有说法是鲸鱼。

清光绪石印版《点石斋画报》中的“绝大鱼骨”,“该鱼头骨如屋一间,口大如门”。 早在洪荒年代的神话中,就产生了海怪的雏形,在《山海经》等古书中,在六朝志怪中,在沿海各地的方志中,也有海怪的身影出没。民间叙事的勃兴,不断为海怪增添新的形象。海怪故事也曾随着海上贸易输入和输出,裂变重聚为新的海怪。

“海怪”一词出现较晚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载“海怪鱼鳖,鼋鼍鲜鳄,珍怪异物,千种万类,不可胜记。”此处的海怪,词义偏重于“海中怪异难辨之动物”,在当时,多数海洋动物还是博物学上的盲区,不知者为怪。 古人对海洋动物较为陌生,致使偶尔一见的海中动物也成为海怪。比如《尔雅·释兽》中出现的貀兽“晋太康七年,召陵扶夷县槛得一兽,似狗豹文,有角,两前足。”现在看来,貀似乎是海豹之类的动物,而《尔雅》的配图却将其画为仅有两足的牛形怪兽,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。从目击到传闻,再到文字记载,据此生成图像,在这几重转换之后,面目全非。无独有偶,明代宫廷的医书《补遗雷公炮制便览》中将海狗(腽肭脐)画作黄狗之形,并在其臀后加了一条鱼尾,绘图者未见过海狗,便按照陆地动物的模样,添加鱼尾,最终得到一头拼接而成的海兽。 早期博物学的悖谬正在于此,亲眼见过实物的人不会绘画,而负责绘画的人未见过实物,只能依靠道听途说,地理的阻隔又使传闻愈发离奇,而一旦这些谬误进入图谱,又会成为经典的范式,先入为主的形象难以撼动。明代孤本《渔书》中专列了一卷《海兽》,作者认为这些奇形怪状的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