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谈经论道(2 / 3)

一点,法海自然是做不到。

第二点,就是心理学的范畴了。

玄奘是心善之人,蚂蚁都不舍得踩死。

你让他轻视你。

你示弱,表现得诚恳,态度端正而又谦卑,进而,他就会开始自己反思自己的这种心思,转而,心里就会开始对你怀着一些愧疚,毕竟是自己师叔自己竟然这么对他,实在是不应该啊,贫僧有罪,然后,就会开始对你好。到时候,讨要个小跟班的位置,便也水到渠成,顺理成章了。

反正就是苟,就是怂,苟到最后,怂到最后,取经的位置,位列仙班,应有尽有。

就在法海正眼观鼻,鼻观心,表现出一副仿佛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眼神影响的时候,悬空忽然说道“这样,这一轮,就由法海师弟你来引佛经,从你这里开始讲解如何?”

法海“……”

悬空的这一句,彻底打乱他的计划。

但是,既然悬空提出来了,不说也不行。

想了想,他开口说道“悬空师兄,各位师侄,对于佛经的理解,法海自认不如,也不在这里献丑了。不过,在从金山寺来长安城的这几个月的途中,贫僧遇到了几件事情,心中有困惑,想要请教悬空师兄和各位师侄。”

“你且说。”

“第一件,在刚出杭州城,行过一处悬崖的时候,忽然遇到对面有一辆失控的马车,马车上是两个大哭的孩童,无法控制马车。而悬崖地形狭窄,贫僧以及旁边同行的数十个人,是完全无法安全躲避的。”

法海看着殿里面的众人,缓缓讲道,“当时,旁边有一块石头,以贫僧的气力,非常肯定,借助石头,砸向马车车轮,能够使得马车坠入旁边的悬崖,从而使得自己,以及同行之人免于灾祸。悬空师兄,各位师侄,你们认为,这块石头,贫僧砸还是不砸?”

法海说的这个故事并不涉及佛理,大家也都是能够理解。

所以,他一说完,大殿里面的其他人,都开始思考着“砸还是不砸”。

“当然要砸呀!不过不砸,说不定伤亡的人更多?”

一位僧人忽然说道。

“如果砸了,那师叔岂不就是谋杀两个稚童。”

旁边有人争辩。

“可是总比什么也不做强吧?不救两个,总比让得更多的人因此丧生要好。”

“不可!人命之重,岂是能用数量来计算?”

这一思辨,所有人都不禁皱眉。

这完全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啊?

不砸吧,马车和行人相撞,说不定所有人都要遭难。

砸吧,那从某种程度上说,就是谋杀马车上的两个孩子。

端坐的玄奘也在思考。

他心怀慈悲,有佛子心底,对于这样的问题,更加在心。

如果自己处在法海的境地,自己会怎么做?

在他看来,如果是自己,这一石头砸下去,就是谋杀两个稚童,自己做不到。如果不砸,那就是见死不救,不救那些同行的人,自己同样做不到。

自己扪心自问,两种选择都不是自己所愿。

那到底该如何做?

没想出来,唐玄奘又去佛经里面寻找。

找了半天,就找了一句“诸比库,凡比库将非法说为法者,诸比库,这些比库的行为,将导致众人无益,导致众人无乐,导致众人无利,给天与人带来损害和痛苦……”

然鹅,没啥卵用,依旧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。

上首坐着的悬空,看到因为法海的这个提问,在场包括玄奘在内,所有人多陷入了痛苦的思辩之中,心中也是暗暗叹了口气,说道“法海师弟的这块石头,砸也不行,不砸也不行,因为砸与不砸,都是有违本心,都会沾染业孽。此为无解之题,诸位不用多想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