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六章 与天斗(2 / 3)

放“开明人士”光荣匾。对于不顾群众死活、一毛不拔、不愿借粮的地富,则发动群众与地其进行当面交锋,迫其按抗日政府规定缴粮。双减,即减租减息,又称双减斗争。此项工作共进行了三个冬春。在此过程中,还开展了“开明地富献地献物支援抗战”的运动和反奸清算斗争。

第五、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

相较于空前规模的大灾荒,政府拨款犹如杯水车薪,只可救一时之急,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受灾状况。为此,边区党政提出了“生产救灾,自力更生”的口号,鼓励军民一同投入到大生产中。1942年,根据地两大区军民垦荒6000亩;更以中条山为重点,掀起了军民并肩拓荒热潮,当时有这样一首歌曲“中条山上闹嚷嚷,军队生产忙。扛着?头背着枪,上山去开荒。东边的玉米长得好,西边的谷穗长,多开荒地多打粮,军民喜洋洋”,反映了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顽强意志。1943年,边区政府提出“每亩地平均增产三升细粮”号召,提出“精耕细作”、“耕三锄三”口号作为1944年农业生产的努力方向。根据地区落实边区政府指示,提出“耕三余一”增产目标,并为保障生产向灾民出借牲畜发放贷款、粮种、农具。区政府也提出了出借编赊牲畜助耕办法,出借对象仅限被灾群众。1943年,边区发放春季贷款700多万元,其中农业贷款300万元、水利贷款235万元,并贷公粮20万斤、合作贷款50余万元,又贷棉花30余万斤,合价100余万元。为鼓励民众生产,边区政府还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。1942年《春耕奖励法》颁布,全区以县为单位举行比赛,为实现每亩地增加3升细粮目标,获奖群众可以获得各种农具。这样的比赛在边区时常开展,对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起到很大作用。此外,干部还下到基层指导农耕工作,督促各级提高生产效率。农耕时,基层还组织农民高唱《春耕歌》鼓劲,歌词是“春天好时光哟,大家好开荒哟,我们要齐心协力多生产哟,军民有贷粮噢。春耕互助组哟,大家好精神哟,我们要深耕早种多用力哟,才有好收成噢。政府有号召哟,大家要响应哟,一亩地要多收3升细粮哟,农耕就是打东洋噢。”一时间唱遍晋东南。

第六,精兵简政,厉行节约

为了减轻群众负担,根据地两区均对机构进行了压缩,大幅度缩小机构编制,精简出来的人员层层下派。如县里的精简干部到区里任职,区里精简的干部到村里任职,或担任基层工作队员,此项工作不搞形式主义,而是动真的,来实的。干部下到村里后,有的担任了村干部,有的以普通人员身份,接受当地党组织领导和安排,协助村里处理事务。那时风气很好,精简到基层的干部都能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吃的是糠菜饭,穿的是补丁衣,干的是力气活。即使到上级开会,也要背着粪篓,遇粪就捡,一派地道的农民本色。此外,各级机构在政府号召之下,十分注重厉行节约。各机关团体及工厂、学校、报馆、书店、剧团、商店等单位人员,均自觉节衣缩食以救济灾民。在太行区,要求每人每天节省口粮二两、一两或五钱,多寡不等,时间少则2个月,多则8个月。尤其部队机关有半年之久,每人每天食粮从一斤六两减至一斤二两或一斤,甚至在全区范围内举行节食日扶济灾民。1943年秋天,仅某区部队采集的野菜就在百万斤以上,另一区部队从1943年后半年到1944年春节约救灾小米共达53万多公斤。

除上述外,还在根据地范围内进行了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。

这场世所罕见的大灾荒所带来的土地干旱、漫天飞蝗、瘟疫流行等空前严重的恶劣局面,在战时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,通过我党和抗日民主政府强有力的领导,和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,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根据地人民群众成功度过灾荒,并将损失降至到最低,接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