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20】阿谀之词(2 / 4)

,看一下时间,伸个懒腰,起身给张扬发消息“我看完啦。”

张扬很快回复“那我去找你,还是你过来?”

林依然心里一跳,爸妈难得都不在家……不过孔姨还在……于是给张扬回“我去找你吧。”

“好。”

今天阳光很好,暖融融的,林依然换了白色针织裙,外面再罩一件羊绒大衣,对着镜子看了看,满意地点点头,拎着包下楼。

袁通还没到,她到楼下略等了等,拿手机浏览网络上关于《神雕侠侣》的讨论。

作为「情是何物」之后的第二次剧情大高潮,由于即将结局和已经提前做出了伏笔的杨龙重逢,这一回连载在网络上掀起的关注、讨论热潮都是整个武侠小说历史上的首次,林依然这时候刚看完连载而已,就发现方塘和谛听两个平台上,相关的讨论都已经被顶到了热榜第一。

其中议论最多的,就是杨龙重逢,以及杨过击杀蒙古大汗解襄阳危局,其中不乏一些与她有同感的人,在吐槽关于杨龙重逢的那一段描写。

“期待这么久的重逢,写得也太平淡了吧?”

林依然浏览了一下,大概由于时间太短,居然没有看到有反对发言,她皱皱鼻子,立即打字反驳

这段写得极好,只是没有那么煽情罢了。

自从杨龙两人分别以来,所有的关于重逢的铺垫与描述,尤其是杨过等待小龙女的过程,头发雪白、大哭大叫、决然跳崖,都是写到极致的煽情,当然说是「煽情」或许不大妥当,应该当说是「动」。

包括其他人,郭襄、黄蓉等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和举动,都是「动」,到了重逢这一段,才转为「静」。

杨、龙两人都已经经历了人世间的大喜、大悲,所以不必再用什么华丽的言语和不凡的场景来表达他们此刻的情感,也没有什么比这样平平淡淡、普普通通的重逢更能表达他们此刻的情感。

先急后缓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,而张牧之用前面三十八回的轰轰烈烈,来归于这最后一段的从容平淡,更是一种十分符合画面传统美学克制、含蓄的表达手法。

前文提到苏轼的《江城子》,词开篇就是「十年生死两茫茫」,但词末最终也只归于「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对无言,惟有泪千行」。

彩袖殷勤捧玉钟,当年拼却醉颜红。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

晏几道笔下的重逢,起于这样华丽优美的场景描述,最终也是只归于一句「犹恐相逢是梦中」而已。

这才是该有的场景,该有的情感,如果再延续前三十八回的轰轰烈烈、大悲大喜,那才是落了俗套,也就不是我们大家所熟悉,所喜爱的张牧之了。

她还想要再写,袁通却打来电话来,说到楼下了,于是先下楼,在电梯里面又补了一句“最后我想说的是,我其实更喜欢小郭襄呀,郭襄怎么办呀?”然后发送了出去。

刚发出去没多大会,很快就陆续收到了点赞或者评论,林依然有些意外,没想到一篇单纯的阿谀之词,竟然也有这么多人赞同,尤其是看到许多人说“说得太好了”“我也有同感”时,不禁有些怀疑人生。

“我就单纯地吹嘘一下,你们这些人当真了吗?”

她有点后悔,想把这篇回答删掉,不过犹豫一下,还是留了下来,只是选择了匿名,免得什么时候被张扬发现,那多不好意思啊。

还在路上,她继续看旁的回答,发现也有人注意到了郭靖得知杨过跳崖后的反应描述,但关注点基本都在“郭靖仁厚”“郭靖对杨过真的好”这些方面,并没有人在意黄蓉的身份地位,以及黄药师沉默这一点。

反倒是有人写出来了一个她也没有怎么留心的地方。

杨过在崖底的时候,看到有人留字“一灯、伯通、瑛姑、蓉、英、无双,至此觅杨过